《道德經》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此話說出了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智力發展也是不同,有人的智力與心理較快,有的人發展得較慢。別人花一倍時間能掌握的問題,他花兩倍或三倍的時間,才能掌握。姜子牙與蘇洵,被視為大器晚成的典型。

大器晚成啟示我們:欲速則不達。人生在世,志向遠大,固然不錯,但不可急於求成,不可好走捷徑。
韓愈在《答李翊書》一文所說:「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力,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區光曄。」
如果你不肯打好基礎,或急於求成、偷工減料,到頭來你就會自討苦吃,得不償失。對孩子的教育,尤其順其自然。若孩子天資不錯,你熱衷對他搞超常教育,把許多成年人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讓你的孩子學習,你的孩子,或者成為班級的優秀學習,或者在省內外的比賽中獲得大獎。
但你的孩子太累,孩子生命的元氣大傷。最終不是少年早成,而是未老先衰。

孔融10歲時,跟隨父親到洛陽,拜訪名氣很大的李元禮。
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回答:「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眾人對孔融回答,均感到驚奇,席中太中大夫陳韙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答:「想君小時,乃當了了。」陳韙聽後,頗為尷尬。
一直以來,人們都拿這個故事,來稱讚孔融少年早熟。我卻以為,這則故事有二則啟示。
一,孔融無禮,對長輩反唇相譏,是沒有修養的表現。二,小孩子伶牙俐齒,不是一件好事。
來源:凱迪西南
(責任編輯: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