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陳倉」的寶雞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張三豐在陳倉山結盧修道,之後又在陵源山的金臺觀隱居數年。
他偶然見到三尖山上蒼潤挺秀的三座山峰後,便自號「三豐居士」,之後張三豐就成為了他流傳最廣的名字。
元朝末年,張三豐在寶雞寫下《寶雞晚行》《小廬題壁》《歸秦》等詩歌,但他也留下了一首預言詩。
元惠宗至正26年(1366)秋,張三豐離世,7天後,就在弟子準備幫他下葬時,張三豐奇蹟般地復活,並送給弟子楊軌山一篇偈語:
「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
這首偈語含蓄預示了大明即將興起的歷史變局。
二年後,抗元義軍聲勢浩大,由朱元璋建立大一統的明王朝。
張三豐預言武當山興盛
張三豐本已拋開身體的束縛而遨遊天地,卻又神秘的歸來,莫非在人間還有未完成的使命嗎?這位得道高人用行動給予了世人答案。
明洪武初年,130多歲的張三豐登上武當山,在天柱峰祭拜玄武大帝,表達當年對一方主神的感恩與虔敬。
曾經的道教聖地幾近荒廢,他卻在此尋找靜修之地,這才有了成祖修建的玉虛宮、遇真宮的原型。
在隱居仙山的過程中,張三豐道名遠播,吸引不少人向他拜師學道。
他在傳授道法之餘,也率領弟子們修繕五龍、紫霄、南岩等宮觀。
他們鋤荊棘、清瓦礫,在廢墟上建起了簡單的房舍,將武當山修葺一新。至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張三豐翩然離去,從此不知所蹤。
離去前,張三豐囑咐幾個弟子好好看守宮殿,因為在不久的將來,武當將有一件輝煌的大事發生。
為此,張三豐留下一句記錄於正史中的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
這個預言,後來由聖君明成祖完成,帶來武當山和道教信仰在中華文明史上最極致的繁盛。

繼位的建文帝盲目聽信大臣的建議,草率地發動削藩,使明代皇室受到極大的損失。在危難之時,明太祖的四子燕王高舉義旗,以「清君側」之名對抗皇帝。
在出師之前,燕王軍營中發生一樁奇事。
明惠宗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五,燕王朱棣在軍前祭旗,成祖舉兵不過800人,對抗整個朝廷,是一場實力懸殊的硬仗。
交戰過程中,燕王軍隊像是得到神明庇佑般,多次出現狂風突起、飛沙揚塵的異象,戰況很快地倒向了有利於燕王的一方。
三年後,燕王獲勝,登基為王,開創「永樂盛世」。
永樂9至22年(1411—1424),成祖耗資百萬,召集30多萬軍民與工匠,大舉翻修武當山。
他們依據玄武大帝修行的故事,建成九宮八觀等33座宮殿群,作為「皇室家廟」、「治世玄岳」為世人景仰。
(參考資料:《明史》《微異錄》等)
******
其實在古今中外都曾經有過不少的預言,例如:劉伯溫的《燒餅歌》、李淳風和袁天罡的《推背圖》等等,其中所預言的歷史事件也都一一應驗了。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這些都不過是偶然罷了,事實到底是如何誰也摸不透,最後還是只能交給各位讀者自行判斷囉!
文章來源:《大紀元》
(責任編輯: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