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讓孩子從開始的時候贏得成功,越來越多越南父母為3~4歲的孩子們登記參加「輔導班」,越來越多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已學了拼音、英語、數學、詩歌、閱讀、繪畫、跳舞等等。佔用孩子們的娛樂時間以便孩子們提早與知識和文化接觸,是否是好的?
從德國教育的角度來看,幼兒園不僅僅是學習理論的「學校」。德國孩子喜歡去幼兒園,在那裡孩子們和其他朋友相互認識、與大自然接觸、學習生活技能。

德國的幼兒園教什麼?
德國的孩子們上幼兒園的期間學了什麼?
三年內,孩子們有機會去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怎麼從家裡到郵局然後從郵局寄出去;去參觀市政府,與市長認識了解一下市長怎麼服務人民;去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通知警察,若見到了壞人如何處理,了解警察的任務等。
孩子們有機會去市場,學習拿錢買東西,分辨市場與商店之間的區別。
孩子們有機會去花園,了解一下種植的工作,學習怎麼分辨花草與樹木之間的區別。
孩子們有機會去看馬戲、兒童戲和魔術。
孩子們有機會去參觀圖書館,學習如何借書和還書。
孩子們有機會坐電車,學習如何記住回家的路。
每周孩子們都跟老師一起到大市場買東西,學習如何付款和選貨。
在櫻桃收穫季節,孩子們跟老師一起去採摘櫻桃。
在南瓜收穫季節,孩子們跟老師一起煮南瓜湯。
聖誕節是最快樂的一天,孩子們興奮地等著聖誕老人來敲門並帶著許多秘密的禮物。
在聖馬丁節,孩子們跟老師們一起做紙燈慶祝節日。
三年後,孩子們已經學了如何自己修理玩具、管理時間、約朋友、編製計劃、挑選衣服、收拾東西、找警察來幫忙等等。一個六歲的孩子將有很強的生活能力。

為什麼德國在世界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中,始終位於前三名?
答案就是不要過早和過度發展孩子們的智力。
在德國政府的干涉下,禁止過早發展孩子們的智力,以防止孩子們的大腦變成了「硬碟」,讓他們的大腦有更多的想像空間。未上小學的孩子們的「唯一任務」是快樂地成長。

不要過度發展孩子們的智力
在德國上幼兒園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任何的專業知識。在小學期間,即使他們的智商高於同齡的其他孩子,他們也不需要參加輔導班。
科隆的桑德拉說:「我的兒子今年七歲,我問老師他是否可以參與一些輔導班,因為他已經自學5~6歲的閱讀、寫作和數學了。」老師反對說:「你應該讓他與其他朋友一起自然的發展。」
一個星期後,我又跟老師見面,我拿出我兒子的智商證書給老師看看,希望老師能理解並支持我。可是她帶著疑惑的目光看著我,好像我是一個外星人。
然後她解釋說:「孩子的智力被過度發展完全不好,因為應該讓孩子的大腦有想像的空間。太多的知識會使孩子們的大腦變成一個硬碟,然後他們的大腦將逐漸成為一個存儲設備並再也不會主動思考。」
德國教育專家表示:未上小學的孩子們的「唯一任務」是快樂地成長。因為孩子們的天生性格就是愛玩,所以應該做適合的事情,而不應該違反孩子成長的規律。

如果需要「教育」上小學前的孩子們,那麼重點只有三件事:
1.基本的社會常識。例如:不允許暴力、大聲說話等。
2.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在幼兒園,孩子們將按照自己的愛好參加做工藝,以便從小他們有機會做具體的工作。
3.保護孩子的感情,培養孩子的EQ和領導能力。
與德國相反,越南的孩子們上幼兒園的期間基本上已經學好小學一年級的基本知識了。德國人認為,孩子們有自己的成長規則,孩子們需要做適合每個成長階段的事情。從越南教育來看,上小學前的教育和基礎教育非常紮實,但實際上孩子們的想像力和思想已被摧毀,已逐漸養成了孩子們被動領悟知識的壞習慣。
德國的幼兒園教育重視什麼?
1. 實踐觀察與環境教育
這是一種通過觀察周圍環境、來往不同地方、增強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直觀體驗環境等等,創造環保意識與體驗環境的教育。
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孩子們與大自然接觸是促使孩子們重視環保的前提條件。例如:讓孩子們知道電、水的意義,盡量減少產生垃圾的意義,或者讓孩子們直接參加垃圾分類等。

2. 現實生活和家庭教育
為孩子們創造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讓他們了解並形成共同生活所需的技能。例如:如何穿著、如何使用玩具、知道重要禮儀、培養做家務的技能(比如:打掃房間、洗衣服、做飯等)、熟悉交通規則、學習如何使用簡單的機器(比如:錄音機、烤箱)、在緊急的情況下如何反應等,給孩子們機會練習與模仿。
德國的孩子們快樂地成長,他們從小就有機會學習如何玩遊戲、學習如何跟其他朋友和睦相處,然而他們也需要做許多有益的事情。總而言之,調和教育與娛樂平衡。在德國,很少孩子拒絕上幼兒園,因為那裡可自由自在地交朋友,可以開心地體驗環境與生活,為何不上呢?
(責任編輯: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