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
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但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增加。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2【中華】
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
3【九州】
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賈誼《過秦論》中提到,「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加上秦國所在的雍州,即九州。
4【赤縣】
相傳上古時,炎帝統轄的範圍稱為赤縣,偶爾會作為中原代稱,今日已少。
5【中原】
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6【海內】
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四海】
賈誼《過秦論》提到,「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戰》文中有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為國內的代稱。
8【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9【八荒】
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亦指「天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10【江河】
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袁枚《祭妹文》提到:「先塋在杭,江廣河深」。
11【西河】
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
12【江東】
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斜流,而以此段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今日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3【江左】
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14【江表】
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15【江南】
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憶江南》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6【淮左】
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17【山東】
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18【關東】
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19【關西】
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20【關中】
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來源:時光網
(責任編輯: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