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西域】
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22【嶺嶠】
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但沈括的《夢溪筆談》〈採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裡特指兩廣一帶)。
23【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
24【百越】
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25【五嶽】
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26【京畿】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27【三輔】
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
《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隋唐以後簡稱「輔」。
28【三秦】
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塞北:古代,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圖:Pixabay)
29【塞北】
塞北:古代,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
現代塞北指今山西西北部(朔州一帶)、內蒙、寧夏、甘肅、陝西等部地區。
30【隴右】
隴右一詞則由陝甘界山的隴山(六盤山)而來。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為隴右。古時也稱隴西。
隴右地區位處黃土高原西部,界於青藏、內蒙、黃土三大高原。
31【郡】
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32【州】
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33【道】
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
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在「州」的上一級行政單位。
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
34【路】
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35【山水陰陽】
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
《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6【古稱別稱】
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
《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
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
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
《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指南錄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來源:時光網
(責任編輯: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