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 教育, 我們 通常會想到學校和老師 ……, 但實際上自孩子出生以來, 他們就開始 學習 了. 因此 家庭 中的 父母是孩子們 的 第一位老師,孩子們 的未來取決於父母如何待人處世以及如何教育孩子。
古代 的賢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教育他們 了。 他們沒有教孩子如何當官如何成為偉人的知識。他們先教育孩子們成為才德雙全的好人。那麼 古人教孩子的時候, 他們重視什麼因素?
- 成為好人比什麼都重要
古人云:「道德 傳家十代以上, 富貴傳家不過 三代」, 意思是道德可以傳給 後人十 代 以上; 但 富貴只能傳三代 就沒 了 。美德為家庭長期興盛 的 根源,所以應該 保持 好美德。
明朝 時代 著名政治家、 哲學家、思想家 王陽明曾被大太監劉瑾追殺,被村民 們打擊,他 多次 陷入 危險 的 情況 但 他 仍 相信 善良人必得到福 報。後來, 成名 之後王陽明 不記仇恨的幫助村民們。
王 陽明 在 寄給 兒子的信中寫到: 「凡做人, 在 心地; 心地 好, 是良士; 心地 惡, 是 凶 類」, 意味著做人最重要 的 是 心地, 心地 好 則 是 善良 的 人, 心地 惡 則 是 兇惡 的 人 。他 認為 成為 好人 比 什麼都重要, 他 還寫譬如樹 果, 心是蒂; 蒂 若 壞, 果 必 墜; 意味著 人的 良心 如果 實 的 柄, 假如 良心 腐敗, 就像果實 的柄腐敗,然後果實就會墜落。
王 陽明 認為 ,善良人由於 內心始終清白溫和 ,因此 往往 得到 良好 的 人緣, 比 一般人有更多 好朋友。 善良人一直 意識到善惡 之間 的 邊界,所以 他 / 她 不敢傷害 別人, 從而 使他 / 她 沒有敵人。
2. 認真 讀 聖賢 書 是 最 高貴 的

古人說:「經 書 為 多 代 繼承 的」 在 「王 陽明 家 訓」中寫到: 「讀書 是人們 獲取 知識 的 主要 途徑, 過去是, 今天也是」 因此, 王 陽明 一生一直 很 認真 讀書。
王 陽明 一輩子 讀了許多兵法書 ,他 認為 雖然 兵法 書中 有 許多 很好 的 教訓, 可是 他 覺得 最好的是「不 動心」;無論 事情 多麼 可怕、無論 處於多麼 危險 的情況也不應該動心,就是 冷靜 下來 ,才能 解決問題。
此外,王 陽明 還 認為人們 必須 讀 經典 的 書籍 以及 關於 做人 的 教訓。 他 說:「世上 書 類 多種多樣,恐怕一生也讀不完,因此只要讀聖賢 書 就好了」。
假如 一個人能夠養成讀書 的習慣, 他可以將人類 的 智慧 變成自己 的 工具, 從而取得成功。
3.言行 若 一 , 勇敢 面對 是 具有 決定性 的

善良不是形容詞 而是 動詞. 我們 說 一個 人是個善良人, 那麼 他 / 她 肯定 很 喜歡 行善;讀 聖賢 書也是, 應當知道將知識應用於 實踐, 這樣 才 是發揮 好作用。很多 事情 需要 通過 實踐 才 能充分 發揮真正 的作用 。比方 說: 「若 意識到 哪個是好哪個是壞了, 但 行事 時 沒有 按照 這種 意識, 這 就是 「知 行 不合 一」 於是,在孩子小 的 時候 ,父母 應該 教 孩子行動 的能力與實踐 的 習慣 , 教 孩子 什麼 是 知行合一」
王 陽明 一生 取得 了 許多 過人 的 成就, 從 詩歌、 繪畫 到 書法 兵家 或者 教育 和 軍事, 他都很 了不起 的。為何 他 那麼 好呢? 因為他具有「知行合一」的 能力 (知識 與 行動 達成 一致).
在 生活 中, 當 你 的 孩子 遇到 困難 時, 你 應該 讓 他們 自己找 辦法 解決。
(責任編輯: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