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命名重陽節的講究
重陽節的日期是每年黃曆的九月初九,
也稱為清秋節、茱萸節、黃花節、菊花節、九月九、重九、九日、暮節等等。
那麼「重陽」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呢?
中國古代《周易》中,將「一、三、五、七、九」稱為陽數 ,
將「二、四、六、八、十」稱為地數或陰數。
而「九」是陽數中的最大數,也可以說它是陽數的代表。
因此將九月九日稱為重陽或重九。
節氣應對氣象
相生相剋的道家文化中,認為,物極必反。
「九」之後就要重新開始下一次從「一」開始的輪迴。
同時這節氣也對應著氣象的變化。
古人認為每年黃曆的二月和八月為的陰陽交會之月,
二月是天地之間的陰氣逐漸衰減,陽氣逐漸滋生的時候;
八月則剛好相反。
到九月初九日前後,陽氣因盛極而迅速衰減,陰氣則加大了滋生的力度;
這時在大地的表面就會布滿了陰陽交會之時留下的濁氣,
而病氣和邪氣(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病毒和細菌)在此時也會滋生。
如果剛好天氣晴朗,那麼這些邪氣就會比較快散盡,
若是遇上陰雨連綿,那麼這種邪氣就會持續較長時間。
躲避下沉的邪氣所以登高
因為陰陽交會之時的現象是濁氣下沉而清氣上升,
登高(指相對本地的地面高度500公尺左右的高山或高處即可)
是為了避開地表的濁氣而沐浴清氣,
帶上茱萸枝條是為了祛除人身上的病氣和邪氣。
據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吳茱萸》記載:
「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辟惡氣御冬。」
因此,更通俗的講登高是為了「洗澡」,清氣如清水,而茱萸就是肥皂。
所以當我們再去讀一遍王維的詩,就能體會其中為親人祈福的牽念。
據東漢的《續齊諧記》記載,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跟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將有大禍臨頭,
你必須立即回家,叫家人把茱萸系在臂上,舉家登高。
果然,九月九日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聽師言而得倖免。
從此以後,每年到了重陽節前夕,靠近山嶺的人家為免遭天禍,便紛紛登山避邪。
重陽登高的習俗便沿襲下來。

賞菊正心辟邪
重陽節賞菊不只是因為菊花此時盛開,
更多的是通過菊花來正人心,提升正氣,有助於驅散邪氣。
菊花是中國的十大名花之一,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因此成為高潔人格的象徵,被人們封為「花中隱士」。
賞菊也提醒了人們不畏大氣候的變化保持高潔的品行,心正不招邪。
「重陽賞菊」 的習俗歷經千年傳承至今。
文章來源:希望之聲(有刪節)
(責任編輯:唐樂)